政策引领:国家战略推动智慧水利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水利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水利部明确提出,至2025年将建成覆盖防洪、水资源调配等核心业务的智慧水利体系1.0版,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例如,借助智能算法和实时监测,洪水预测可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淹没范围预测精度显著提升,为防灾争取宝贵时间。
安徽省等地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孪生水网为核心,推进“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整合北斗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全要素实时感知与数据共享。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蔡阳指出,数字孪生技术已构建起流域、水网和水利工程的三维框架,为决策提供高精度模拟支持。
技术支撑:数字孪生与物联网重塑水利管理
1. 数字孪生技术:虚拟映射现实,优化决策
数字孪生通过高精度模拟真实流域,实现洪水演进、工程调度等场景的“虚拟预演”。例如,华为联合伙伴打造的“端网智”协同框架,借助5G物联网和昇腾算力平台,实现水文数据毫秒级回传与分钟级仿真,推动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
2. 物联网与智能感知:数据采集的“千里眼”
智慧水利依赖物联网技术实现全链条数据采集。传感器网络覆盖水位、水质、气象等多维度指标,结合雷视测流、光纤传感等创新方案,监测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华为与华海智汇合作的雷视融合测流技术,已在多地水利工程中应用,显著提升水文监测能力。
3. AI与大模型:智能分析的“大脑”
AI技术在水资源调配、洪涝预警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中图科信基于昇腾算力开发的短临降雨预测模型,可快速生成防洪调度方案;江西省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从数据支撑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市场前景:千亿规模下的行业机遇
据《2024-2030年智慧水利行业市场调研报告》,2023年我国水利投资达1.1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信息化投资占比逐年提升,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数字孪生、物联网、AI等技术成为核心增长点,尤其在灌区智能化、城市防涝等领域需求旺盛。
华为、中国水科院等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加速技术落地。例如,厦门四信推出的“水利DeepSeek训推一体机”,支持私有化部署与多模态数据适配,推动AI在防洪、水质监测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成果显著,智慧水利仍面临数据融合不足、标准体系待完善等挑战。水利部指出,需进一步整合十大业务数据,构建统一的数据底板与模型库。未来方向包括:
1.全域感知网络:填补农村饮水、灌区自动化等监测短板;
2.2.标准化建设:完善23项水利技术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
3.政企协同创:如华为“伙伴+华为”模式,加速技术转化。
智慧治水,惠及民生。智慧水利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从安徽的数字孪生水网到华为的AI防洪系统,技术正让水资源管理更精准、更高效。正如水利部所言,这场转型需要“众智有为”。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协同参与,方能绘就“江河智治”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