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汕头内涝问题如何破解?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发布时间:2022-04-12

● 2018年,《汕头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颁布出台》。

● 2021年初,汕头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十三五”期间,达成22.8%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 近日,关于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有新一步进程!《汕头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0-2035)》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规划方案,现按程序在汕头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进行公示。 具体内容如下: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汕头市域范围,包括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总面积约220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为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以及塔岗围填海片区,总面积约483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

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综合采用多种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实现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汕头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渗”

雨水渗透到地下储存起来

“滞”

把更多的雨水留在城市里

“蓄”

多种措施蓄水,城市有水才有灵气

“净”

跟污水处理一样,净化雨水

“用”

有水了才能合理利用

“排”

将多余的雨水通过地下管网排出城市

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5年,所有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规划方案提出保护自然生态格局。为保障生态安全,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扩张,延续“沿江、向海、拥湾发展”的城乡空间发展脉络,构建“山水田城海岛”的美丽国土格局,凸显“三江四脉,五湾一岛”的自然山水格局特色。落实汕头市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要求,规划全市形成以山体为屏,以水系为脉,以良田为斑的“一带三廊四屏一岛”、陆域-流域-海域协同治理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带:沿海生态带,衔接大汕头湾区沿海生态防护带,串联各大河流出海口,构建以海湾、滨海湿地、生态防护林斑块等生态要素为主体的南北向沿海生态带。

三廊:以东西向河流水系为主要脉络,呼应城市主导风廊方向,构建榕江、韩江、练江的东西向通畅性生态廊道,保障重要流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

四屏障:牢固山体生态保护屏障,延续区域生态脉络,依托大南山、小北山、桑浦山、莲花山四大山体生态屏障,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一岛:严格保护南澳生态岛,依托南澳岛黄花山和果老山生态基底,严格保护环岛海滨岸线,打造山海联动、蓝绿交织的生态海岛。

七节点: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区等优质生态资源,重点保护提升牛田洋湿地、礐石山、练江口湿地、小北山东部、小北山西部、大南山西部、南澳岛7 个主要生态节点。

近期建设规划

(1) 近期建设指引:新建区域以目标为导向,100%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旧区域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至少控制50%以上面积达标。达标片区,补充市政设施短板,逐步消除达标片区的内涝积水点。

(2) 全市划定建成区近期重点建设片区144.54平方公里。

来源:汕头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乐居潮汕
          搜狐网

中泽国际会展(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 中泽国际会展(北京)有限公司
  • 我要参展
  • 我要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