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北京圆满结束。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提出了与水利、环保行业密切相关的建设性提案和建议。分会就国家水网建设、河湖建设、水利人才培养、农村污水治理、EOD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提案和建议整理如下,希望给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蒋云钟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蒋云钟说,国家水网建设迫切需要扎实推进。推进国家水网工程建设还面临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能力有限,水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跨流域、跨省份的国家水网重大项目缺少明确的专业化市场主体等几个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蒋云钟建议,探索研究由中央支持,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水网投资基金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国家水网建设筹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研究组建国家水网集团,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对国家水网建设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加快研究国家水网条件下的综合水价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供水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对国家水网建设运行的主调节作用;整合水网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系统集成与仿真、政策与管理等研究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更好发挥科研单位对国家水网建设创新的“主攻手”作用。同时,在国家水网建设中充分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发挥优秀文化的主引导作用,注重河流伦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提升国家水网建设的品质和价值。
张志红
全国政协委员
厦门市副市长
“为进一步营造全民爱水、治水、节水、护水的良好氛围,建议将每年3月30日设立为全国’河(湖)长日‘,形成全国一盘棋,提高河(湖)长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张志红说。
目前各地设立的不同“河(湖)长日”,对治水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因各地日期不同而导致“各自为战”,不利于共管、共治、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且各地的“河(湖)长日”展示标识不同,缺乏统一品牌。张志红认为,共同聚焦于一天,全国各地可在当天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像“生态环境日”“植树节”等节日一样,可激发民众参与热情,更好的倡导全社会一起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设立统一的’河(湖)长日‘,可以结合’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同步进行,有利于全国河(湖)长制标准化建设。‘

黄绵松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主要负责人
黄绵松建议,要从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强化多方资金保障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长效治理,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此外,“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和考核督察力度,也是必不可少。”黄绵松表示,要以督查为契机抓落实,并将督察结果与中央支持政策直接挂钩。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范围,作为相关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陈槐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在中央和地方积极推动下,我国EOD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已指导205个EOD项目入库并向金融机构推送,总投资9213亿元,融资需求6439亿元。陈槐表示,目前我国EOD发展仍存在政策体系有待完善、EOD理念使用泛化、融资与收益渠道单一、项目落地难度大等难题。他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EOD创新、高质量发展。在陈槐看来,探索多渠道融资,扩大收益来源是EOD未来发展的关键。他建议挖掘生态产品内在价值,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收益权、林权、采矿权、排污权、取水权等环境权益抵押融资新模式。“除产业项目营收外,应全面考虑环境治理项目自身产生的收益、环境治理过程中有权获得的权益等,还应充分探索林业、海洋等碳汇与EOD项目的深度融合。”陈槐还表示,一体化实施是EOD模式的关键要素,然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本身综合性强、专业要求高,产业开发行业跨度又大,从项目可持续角度看,专业化运营至关重要。他建议,重点培育EOD项目的整体运营服务提供商,推动我国EOD项目更加有效落地。
陈旭斌
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揭阳市榕江流域管理服务中心规划技术部部长
“把握住水利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人才是关键。”陈旭斌建议,进一步推动水利技术人才下沉到乡镇,支撑基层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陈旭斌介绍,2023年以来,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等迎来全新发展机遇,而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水管单位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已经无法满足乡镇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陈旭斌介绍,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新时代水利人才发展创新行动和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2020—2022年)》,围绕乡村振兴,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机制,深化水利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将为推动新时代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陈旭斌建议,进一步落实“水利技术人才基层服务计划”,推广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例如实施“订单式”培养水利专业人才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水利技术人才引进(下沉)到镇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水利所)”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通水利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希望通过努力能有效改善欠发达地区基层水利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服务缺位的现状,为推动基层水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黄艳
全国人大代表
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
建设数字孪生长江 打造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据作为信息化的基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长江流域数据感知手段单一,数据覆盖率不全、时效性不够等问题突出,跨部门、多方参与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机制亟待完善。
对此,黄艳建议,支持水利等行业大力推进卫星等以新型感知为主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数据覆盖率和时效性;以长江经济带为试点,整合算力资源,构建国家算网,提升长江流域数据共享流通运载能力。同时,借鉴欧盟构建“数字孪生地球”的做法,以“数字孪生长江”为数字赋能经济发展的先行先试,推进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为流域各省(直辖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行业基础信息和相关专业能力支撑。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依托数字孪生长江构建多种数字孪生场景,实现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无形资产的应用和价值创造,更好地服务长江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宋青
全国政协委员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
长三角基地首席专家
太浦河流经的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何治理保护好太浦河,成为长三角地区共同面对的课题。“示范区的联合河湖长制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制度。”宋青介绍。一方面,通过明确各级河湖长职责和权限,实现对河湖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确保河湖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联合河湖长制的框架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密切协作。“比如开展联合巡河活动,共同探索跨界河湖综合治理良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河湖管理和保护水平,也有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宋青说。近年来,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协同治理下,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的水质实现持续稳定改善,联合河湖长制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2023年5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发布,为持续夯实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基底提供制度保障。实际上,省界河湖共同治理已经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共识。通过深化跨区域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智慧化建设、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等措施,推动河湖长制在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宋青认为,未来联合河湖长制的发展将更加完善、更为高效、更可持续。来源:中国水利官网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