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形成和发展初期,建筑物选址一般在地势较高处,地势较低处作为降雨排水的行泄通道,避免建筑被淹。
随着建设与发展,城市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原本覆盖着植被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导致城市的雨水和渗透能力受限;另外地势较低的区域也新建了建筑,原来行泄通道空间受到侵占,只能通过在河道两侧新建防汛墙,增加过流能力。
降雨强度增大,范围集中,城市下垫面情况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连续性降水超过了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了积水灾害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城市内涝。
除了工程措施外,为保护市民的人身安全,如极端天气发生,城市局部发生积水甚至发生了内涝,市民也要掌握必要的应对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避免前往城市低洼区、下凹式立交桥、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等易发生内涝区域。
在不了解水情的情况下,切忌在流水中行走。如果不得不涉水,应选择水势较低的区域,手持长棍等探测前面的地面是否安全,水深水浅,避免接近电源等危险区域。
避免行驶不熟悉的路段,尤其是积水路段,千万不要开车通过。如果在开车途中突然发生强降雨,要选择就近高处躲避,等水退了再走,切忌抢时间强行通行。平时车内常备破窗器,如遇在雨中被困车内的情况,可以破窗逃生。